该怎麽建造避难所?
因为受到欧洲─中东战争的影响,美国在西元 2054 年启动「避难所计划」,确保少数人能活过核弹威胁。要注意的是,避难所(Vault)与庇护所(Shelter)不一样。庇护所是避难所的便宜版,成本比较低,设施也相对简陋,安全性更比不上避难所。另外不只这些保命方法,私人自行打造的地下室、海上钻油平台也可以用来避难。
再来,人类的多数食衣住行育乐都在地表上,毕竟往上盖比往下挖简单。不过避难所可不能盖在地表上,毕竟一枚导弹就能炸得建筑物四分五裂了,所以当然得盖在地表下,或是靠自然地形当掩护的深山里。简单来讲就是把一个缩小社会搬进一个封闭空间里。
前期的问题像是要盖在哪里、用什麽材质、要有哪些设施、管线怎麽挖、庞大的资金该怎麽来……像是 13 号避难所,原本预计要花 4000 亿美元,结果却花到 6450 亿。後续的考量,像是该由谁管理、遇到困难或故障该怎麽排除、粮食与水该怎麽分配、要怎麽面对外来入侵者、医疗资源该怎麽妥善运用、遇到地震该怎麽避难……这些都是令人头痛的问题,却必须一一解决。
有些避难所是利用天然洞穴,这样能大大省去挖掘时间;有些则是利用矿场,同样也省下不少开挖功夫。选址问题,像是 13 号避难所盖在地表下,有 60 公分厚共 320 万公吨的土壤好好保护着。88 号避难所则是盖在花岗岩沉积物底下。至於建材,钢筋混凝土和金属是建造避难所的基础,确保安全稳固的同时也兼顾使用年限。随着技术的累积与改良,之後的建筑技术采用模组化,将做好的部件一块一块放到指定位置,这样就能省下不少工时。
避难所的大门皆为厚实防爆门,被核弹击中导致防爆门故障的机率只有 2%──倒楣的 87 号避难所就这麽刚好中了那 2%。8 号避难所还有额外的防爆门和坚固的通道,多了好几层防护;111 号避难所则有长长的地下电梯,这样防爆门就不会首当其冲。
基础设施最重要的肯定是电力,如果没有发电机,那就无法提供光源,也不能净化水质。避难所通常使用地热能发电,核能发电则是备案。另外这些线路都埋在墙壁後面,就能避免人为破坏。通风管道系统贯穿整个避难所,毕竟人一定要呼吸。指挥中心是必要的存在,要能全面监控避难所的各个角落,才能有效率地发号施令。通常监管人就住在指挥中心。
再来要处理水与食物,像是净水装备;还有种植农作物,这样避难所就能自给自足。焚化炉也是必要的,要烧掉排泄物、垃圾、死者,避免产生污染。一个标准楼层大概是 20000 平方英尺(6096 平方公尺、1844 坪),要能容纳餐厅、医护室、寝室、厕所、抽菸区、教室……有些避难所采男女分开,有些则是一起住。如果发生事故,隔开各区域的紧急安全门也得即时运作,以防灾害扩大。每位居民统一穿蓝色的「避难所连身服」。这套服装舒适又实用,而且可以大量生产,不必耗费太多的资源。如果避难所有好好运作没发生什麽差错,也没有遭到入侵,那麽居民的平均寿命可以达到惊人的 92.3 岁!
避难所科技公司负责在美国各地建造避难所,盖好後就是一连串的演习,先让少部份人住进去看看效果如何。最终,只有 122 个避难所落成,只能拯救当时美国不到 0.1% 的人。…